李远:加强经济合作,重建对中欧关系的信任和信心


2024年5月25日,由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办,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CEPS)、意大利博科尼大学欧洲决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European Policy Making)合作举办的“欧盟与中国技术贸易政策的关键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及瑞典、德国、荷兰、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与欧盟的技术贸易合作前景、政策对接问题及应对策略展开务实交流与研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及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罗斯(Daniel Gros)担任会议主席并致辞。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山东大学(威海)欧盟与英国研究中心主任李远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发言。

会上,李远教授以“通过加强经济合作重建中欧关系的信任和信心”为主题作主旨发言。李远教授表示,作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是欧盟第三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进程中,欧盟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力、清洁高效生产等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未来,双方在绿色技术及可持续交通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对于欧盟而言,与中国在环境气候议题上的接触和合作是无法绕过的。首先,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和优质产能,是全球多个绿色能源行业的主要供应国,在跨境供应链的关键上游环节占据优势地位。中国还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创新引领者和主要投资国。欧盟作为中国清洁技术的重要市场,双方合作可以推动环境与气候政策创新。其次,在电动汽车领域,欧盟制定了产业和能源补贴政策以促进行业发展。中国是全组装电动汽车的最大出口国,双方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可以切实提高欧盟的生产效益和全球竞争力,还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再次,中欧双方所采取的包括减排激励、生产补贴等在内的政策选择具有显著的全球影响和溢出效应。通过在关键领域与第三方开展合作项目,双方可以最大化协同效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回顾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李远教授指出双方在政策协同、可持续金融标准制定等方面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多次就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发表联合声明。未来,中欧双方应更新合作框架,拓宽合作领域,在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协同努力。双方可以通过贸易谈判推动气候合作、实现气候目标,建立“规则导向”的合作机制以减少贸易摩擦,降低或消除影响清洁能源推广和创新的商品、服务和技术方面的贸易壁垒,充分利用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技术市场所带来的经济机遇。

文:高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