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威海校区召开。山东大学副校长曹现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副校长夏利东、王明山以及山东大学和威海校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山东大学区域国别研究“1+N”协同机制代表,首批区域国别兼职研究人员等40余人参会。会议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主持。会议线下线上同时举行。
会议开始,威海校区副校长夏利东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理事会的成立,是我校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我们服务国家战略、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崭新起点,标志着我校区域国别研究迈入“有组织、有规划、有协同”的新阶段。
会议通过了《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理事会章程》《山东大学区域国别研究“1+N”协同机制章程》《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兼职研究人员管理办法》,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理事会成员名单和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首批区域国别兼职研究人员名单。
会议选举曹现强副校长为国际问题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为副理事长,人事部部长刘健、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部部长王志鹏、山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韩勃、国际事务部部长徐希锋、财务部部长路军伟、威海校区副校长夏利东、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为理事会组成人员;推选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院长李远为秘书长。

会议上,李远从国际问题研究院实体化建设进展和建设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两大方面向理事会作了国际问题研究院工作报告,国际问题研究副院长左峰教授宣布了国际问题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合作项目意向。区域国别研究“1+N”协同机制代表刘畅教授、兼职研究员代表蒋颖教授以及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发言,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国际问题研究院理事会成立的祝贺祝愿,并就进一步深化山东大学区域国别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建议,为推进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在会议工作讨论环节,新当选的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理事长、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教授提出国际问题研究院要切实在区域国别研究“1+N”协同机制中起到牵头作用,同步推进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做到“校内牵头、全国举旗”。新当选的国际问题研究院理事、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表示国际问题研究院作为国家级区域国别研究平台,要以理事会成立为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度国情调研、重点国际问题研究等方面继续加大推进力度,通过合作协同创新,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事务部、威海校区财务处、人事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科研管理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纷纷表示要立足自身岗位职责,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会议最后,曹现强副校长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理事会的成立是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研究院的发展需要进入更广泛地参与、更大的支持、更顺畅的协同机制构建新阶段。为此,相关各方要进一步提高站位,高度重视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要锚定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智库目标,扎实推进智库研究成果、管理运行等各方面工作;要面向国家战略急需,实现重点战略任务突破,特别是要加快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不断优化机制,群策群力,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合力。研究院要着力打造学术链接点和利益结合点,推进协同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研究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灵活应对,提供便捷支持。希望研究院不辱使命,勇担国家智库重任,使得山东大学的区域国别学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各位学者都能在共同的奋斗中实现成长,实现共赢。

此次会议是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理事会成立标志着国际问题研究院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发展,开启区域国别研究新征程。我们坚信在学校和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理事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和同仁共同努力下,山大区域国别学科一定会取得长足发展,影响力和引领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