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非洲总商会协办的“在非国家利益拓展与国际公共安全研究:挑战与应对”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鼎昊国际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国-非洲总商会、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扬州大学苏丹问题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的十余位学者围绕“构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安全体系”、“中国在非利益维护和国际安全问题研究”、“通过仲裁化解中非投资争议风险问题”、“国际安保标准在非应用及中国安保服务国际化”、“企业海外公共安全建设及利益维护”、“苏丹政治变动及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议题展开了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立军主持会议,中国-非洲总商会高级顾问吴盛研究员致辞后,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蕴岭教授作了会议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目前非洲的发展问题同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连,非洲自身发展目标的实现已经从过去欧美发展援助为主的支援路径转型为当前中国所推动的共商、共建、共享模式。就中国企业的海外安保机制建设而言,单纯模仿国外私人安保公司的发展路径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发展特色出发,研究同非洲各国合作共建的新型国际安保模式,如可以参考湄公河惨案之后中国引领流域各国所设立的联合巡航制度的经验。与此同时,在大数据信息变革时代,我们需用新的方式来整合和加强非洲的研究力量,通过构建包括学界、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商会等多元行为体在内的非洲研究网络来强化信息及时分享和联合交叉性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朱伟东研究员指出中非双边投资保护条约数量比较少,不利于中国在非投资的保护,接受中国投资比较多的一些非洲国家还没有跟中国签署条约。另外是中非双边保护条约内容比较陈旧;在生效的18个国家当中只有9个规定投资争议可以提交给国际解决投资争端中心(ICSID)进行解决,不利于中国在非投资的保护。考虑到非洲国家法院审理程序比较慢,法官存在着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中非之间的经贸投资争议最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特别是推进中非仲裁机构相互聘用仲裁员,建立官方联合仲裁中心。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周章贵教授分析了国际安保发展模式和国际安保服务标准化发展情况。基于国际私营安保行业的规制和监管转型的大背景,他系统分析了中国安保服务的国际化风险挑战及能力建设,特别是通过专业化提升和逐步国际化来提升中国在安保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鼎昊国际公共安全研究院金桂岭院长指出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是中国在非国家利益拓展的前两位阻碍因素,进而从国际安保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维度分析中国安保国际化路径,强调国际安保标准的规范化和国际对接问题以及境外网络的建构问题。境外专业安保网络的建构有助于信息反馈、资源协调、落地服务以及独立性海外救援网络的打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计飞助理研究员和扬州大学苏丹问题研究中心周军助理研究员分别对企业海外公共安全建设及利益维护的制度选择与制度安排问题以及苏丹政治变动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议题作出了系统性分析。同时,与会人员积极就企业在非国家利益拓展、国际安保发展新态势、“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国际安全合作体系创新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