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问题研究院成功举办“新形势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分析”学术研讨会


6月11日,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东亚评论》编辑部举办的“新形势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分析”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东亚评论》主编张蕴岭主持,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致开幕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澳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设“地区形势分析”和“区域国别研究”两个议程第一议程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主持。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郝雨凡、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解朴、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战略研究室副主任李枏、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徐博分别围绕“俄乌战争对东亚地缘政治影响”、“中美竞争下东南亚的对冲战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俄乌冲突背景下欧洲安全新格局”、“中美博弈新形势下的朝鲜半岛局势与中韩关系走向”、“欧亚国际秩序的演变与俄罗斯‘东转战略’的再调整”等主题依次进行了发言。

第二议程由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副院长毕颖达、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政治与经济系副主任和春红共同主持。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云、吉林大学朝鲜韩国研究所所长张慧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富景筠、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王丽琴、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专任研究员潘雨晨、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讲师王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晓玲、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应琛、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讲师王野分别围绕“国际区域治理的理论建构与比较研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中日韩合作”、“从TPP到IPEF:美国亚太经济战略的转型”、“美国制裁体系的演变与特点”、“亚投行和亚开行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竞合研究” 、“RCEP与产业链调整重构” 、“后安倍时代日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变化——基于语料库的分析” 、“海外韩国学的发展过程及经验启示” 、“美国在世纪之交的“接触”目标:为什么是中国而非俄罗斯?”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文化观念分析”等主题依次进行了发言。

会议还设有“青年学人论坛”环节,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5名青年学者依次发言。该环节由《当代世界》杂志社编辑苏童主持,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问题学术图书编辑部副编审刘豫徽、《东亚评论》执行副主编徐海娜、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副院长毕颖达对青年学者的发言依次做出点评。

会议的最后,张蕴岭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东亚评论》杂志主要聚焦东亚研究,未来将更加体现区域国别研究的特色。《东亚评论》作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综合性杂志,将继续发挥学术平台的作用,促进学术交流,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