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区域学概论》发布会暨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 36日上午,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协办的《国际区域学概论》发布会暨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研讨会成功举办,500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云”集在线平台。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教授担任本次会议的总主持人。

《国际区域学概论》新书发布会环节由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首席专家罗林教授主持。本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对《国际区域学概论》一书的编撰意义、思路、研创团队和写作过程,尤其是其中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理论构建是国别和区域研究作为交叉学科创建中的当务之急,教材匮缺是交叉学科培养人才的重要制约。他期待该书能为中国高校相关学科门类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依托,为共同迎接区域国别学的春天作出贡献。

图片

(张蕴岭教授)

随后,该书研创团队中的三位成员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振江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周方银教授以及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远教授先后发言,他们对主编张蕴岭先生在教材编写总体策划、理论体系构建、具体章节撰写等方面的精心指导给予了充分感谢。张振江教授称《国际区域学概论》的编写“在国内乃至在世界范围都是颇具价值的开创性探索”。周方银教授指出教材编写与论文写作完全不同,对万千学子可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是一件“责任感更大的事”。李远教授则谈到自己在参与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收获,表示对很多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

《国际区域学概论》积张蕴岭先生数十年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之功力,其出版堪称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这一具有明确理论关怀的“扛鼎之作和奠基之作”的出版将弥补当前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中的短板,成为未来政治学、文学和法学等学科门类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

图片

(张振江教授)

图片

(周方银教授)

图片

(李远教授)

新书发布会后进入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战略发展”环节,该环节由联盟秘书长、中山大学陈杰教授主持。联盟理事长、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教授作了“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携手奋进共襄盛举”的精彩报告,对联盟三年多来的发展壮大历程作了回顾,并用“战略性”、“领先性”、“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和“均衡性”这六个词对联盟建设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指出联盟未来的发展需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遵循“多元一体”的理念以及承继“凝心聚力”的传统,把自己打造为有效服务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共同体

联盟理事长常晨光教授宣布正式启动“首届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优秀(创新)案例”的评选,评选细则将于近期发布。

图片

(常晨光教授)

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前瞻性研讨环节由西安交通大学欧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华教授主持,联盟名誉理事长钱乘旦教授,特聘首席专家(政治学)刘鸿武教授,特聘首席专家(世界史)韩东育教授,特聘首席专家(中国语言文学)王启龙教授,特聘首席专家(经济学)范祚军教授,特聘首席专家(外国语言文学)罗林教授先后进行了精彩的主旨发言,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引领性和启发性的建言,令与会嘉宾受益匪浅。

钱乘旦先生的发言从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谈起,以凝练的语言阐述了其学科属性、学科边界问题,提出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科边界是“超越的、跨越的、交叉的以及多体系的”这一重要观点;随后,他指出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应该是“通专”结合,而单一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侧重“专”,这也正是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得以建立的意义之所在。钱乘旦先生还对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应该具备的素养进行了解析,指出拥有丰富的地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外语(甚至是外国方言)以及拥有在对象国生活学习的经历是高质量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钱乘旦教授)

刘鸿武教授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建?”这三个问题入手,对区域国别学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区域国别学重视知识与思想形态的地域适应性和时空关联性,重视从特定地域与时空结构上开展适宜性研究,构建综合性、适地性知识体系,形成对特定区域一般性、普遍性问题具有解释力的“集成化区域国别学学科群落与知识体系”。他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的交叉学部设置为参考,指出交叉是未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在发言最后,刘教授提出了区域国别学的“六位一体集成建设”理念。

图片

(刘鸿武教授)

韩东育教授从“道”和“术”两方面对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科化建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指出国别和区域研究作为交叉学科需要寻找学科间的最大公约数,要破除学科“单细胞”简单叠加式发展的弊端,并强调相关支撑学科的“历史纵深”。此外,他对不同高校结合地域特点和研究传统开展针对性的国别和区域研究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建言。

图片

(韩东育教授)

王启龙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结合自身经历地剖析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现状,指出在当前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化的发展过程中,外语学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服务于国家战略。他指出,国别和区域研究有三个“不能丢”,即“外语技能不能丢”、“问题意识不能丢”以及“家国情怀不能丢”。

图片

(王启龙教授)

范祚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化对于研究者产生的归属意义,并以广西大学的国别研究为案例,向与会者生动呈现了大数据技术介入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多个场景,如词云图、Hurst指数在一国政治演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基于SVD的国家影响力分析等,为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技术化和科学化之路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令人印象深刻。

微信图片_20220307085328.png

(范祚军教授)

罗林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发展历程,对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以及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在其中所扮演的作用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对未来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前瞻性的见解。他指出,当前国别和区域研究正从大国之学转向大学之学,它着眼不同区域重组整合创新全面知识体系,以实体研究的人为核心,联动“教学-科研”建构体系,将大力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制度化安排和学科化实践。

图片

(罗林教授)

在《国际区域学概论》发布会暨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研讨会闭幕式上,作为《国际区域学概论》主编和主办单位负责人,张蕴岭先生对全场会议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对国别和区域研究未来的学科建设之路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他强调,中国未来的国别和区域研究需要继续加强协调创新,需要不断完善交叉学科评价体系的建设,也需要从相关机制体制层面入手进行改革,从而为这一学科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在与会嘉宾的高度评价中,《国际区域学概论》发布会暨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落幕。这是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化进程关键节点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将对中国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该著作的发表,也是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长期耕耘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丰硕成果之一。


《国际区域学概论》

主编介绍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东北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蕴岭教授是国内外著名国际问题专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国际研究学部主任,中国亚太学会会长;第十、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东亚展望小组成员、中国—东盟合作官方专家组成员、中韩联合专家委员会中方执行主席,中日21世纪友好委员会委员等。张蕴岭教授的主要代表著作有:《中国与亚洲区域主义》(英文),《中国与世界:新变化、新认知与新定位、构建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寻求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2015年,中、英、韩文)。最新代表著作是《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2020年)、《世界大势》(2021年),《国际区域学概论》(2022年)。

新书目录

第一章 国际区域学基础

第二章 国际区域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国别与区域

第四章 国际区域政治

第五章 国际区域经济

第六章 国际区域文化

第七章 国际区域关系

第八章 国际区域合作

第九章 国际区域治理

第十章 国际区域构建实践与研究


文章来源:北语国别院微信公众号